三島由紀夫《金閣寺》推薦心得

唯有擺脫美的束縛,才能解脫,重新贏回自己,獲得真正的美。

作者: 三島由紀夫  

譯者: 唐月梅

出版社:木馬文化 

出版日期:2018/07/11


 

書籍簡介:

金閣寺原名為鹿苑寺,西元1394年由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建造,因其金碧煇煌的外觀,湖中倒映出的金色樓閣太美,眾人稱之為「金閣」。1950年7月2日,一位僧人自焚並燒毀金閣寺,造成舍利殿被焚燬,這事件震撼全日本,此事件成為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題材。

 

  • 經典閱讀計畫  Reading Classics Project #13

 

「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了。」

 

書中的第一人稱主角天生口吃、性格內向,從小當和尚的父親曾跟他說過「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了」,讓他對美的意識從此發芽便不斷膨脹,因為對金閣寺過於憧憬,相形之下,更凸顯出自己比不上金閣寺的自卑與醜陋。

父親在臨終之際,將他託付給鹿苑寺的師父收養照顧。起初,他對金閣寺的嚮往是像師傅一樣獲得崇敬的地位,以及鶴川善良的本質,卻被欠債的母親一次次逼迫,過大的期望讓他累積壓力,自身對於金閣寺的期待或許也是一種投身,後來又在上學遇上殘疾的同學,本以為是同類卻被對方輕視與羞辱,正如自己親自目睹了金閣寺的失望。本一開始是帶給他正面影響的師父、鶴川及金閣寺,最後都兀自破滅,逐漸感到自己與世間的不相容,決心走上將金閣寺付之一炬的一途。

 

「對生的焦慮已離我遠去,逝去的每一天都是愉快的。」

 

從這些經歷,我認為似乎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解釋也可以!主角就是在一層一層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後,漸漸毀滅了自我。

雖然需求理論原意是指在滿足低一層次的需求後,會漸而去實現更上一層次的需求,在本書中的敘事順序雖是如此,但主角每個層次的需求或許都未曾獲得滿足,繼而追求更高的需求,帶給心裡更大的負荷與打擊。

自我實現需求 目睹老師對性的迷戀,使主角繼承寺廟的心志越來越失望,讀到最後我一直在想,既然主角那麼不爽老師,就自己出走不就好了?為什麼非得要等老師驅逐他?換個心態來想,這裡的主角可能也是想藉由讓老師親口承認自己不夠好,對老師狠狠地報復反擊之外,也有定下了破釜沉舟、殊途同歸的決心。
尊重需求 母親對主角寄予厚望,但柏木對他淨是瞧不起,這兩種強烈的感情拉扯左右,無論倒向哪邊也無法讓他心裡更好過。
社會需求 鶴川是他友誼之始,是僅次於金閣寺之後的光明象徵,但好友的離開,再沒有人能夠接納、包容主角的自卑,使他漸失人生的意義。
安全需求 父親樹立了金閣寺之美,讓他對遙遠且未知的事物倍感威脅,缺乏安全感以及對他人的信賴。
生理需求 有為子對主角的歧視與死亡,最初就讓他從對性的嚮往與壓抑,從而直接污辱、幻滅。

 

三島由紀夫的文學頗有藝術性,有民族的驕矜自漫與不卑不亢的謙讓,是十足的大和風格。

本書是由中國譯者翻譯的,成品相當滿意,有表現出文學之美,還蠻滿意這個譯本的!不過我更對書封上這一段推薦語,深信不疑的:「希望有個洞窟或石壁上可以將全文刻上,等到人類滅亡,外星人發現這些文字並解讀出來後,也同樣會驚嘆他是個天才。

 

作者簡介:

三島由紀夫(Mishima Yukio,1925~1970)

本名平岡公威,自幼身體孱弱,養成其孤獨、敏感而纖細的個性,及對日本傳統藝能之美的嚮往。中年完成力作《豐饒之海》四部曲後,即夥同四名楯之會青年成員前往自衛隊總部挾持總監,鼓動自衛隊發動政變未果,當天便切腹自殺,結束其壯麗的一生。

主要著作有《假面的告白》、《潮騷》、《金閣寺》、《禁色》、《美德的徘徊》、《愛的飢渴》、《女神》與《豐饒之海》四部曲等。

 

看更多書籍介紹▸金石堂

看更多經典閱讀計畫▸傲慢與偏見蒼蠅王安妮日記

個人網站▸FBI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ffanie 的頭像
    Steffanie

    一座荒嶼

    Steffa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